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先看到「人」?還是先看到「身份」?:美麗天堂與航向真情海影評


聽到「外籍勞工」這四個字,你會想到什麼呢?
「黑黑的?」「在工地工作?」「身上有種特別的味道?」「很吵?」「喜歡群聚?」

我想這是許多對「外籍勞工」既有的印象,不過,在回答這些答案時,你腦海中是否浮現在美語補習班教書,在科技公司擔任工程師或CEO的「外籍勞工」呢?

在全球化時代,移工/移民是越來越普遍的現象,例如,到200710月底,外籍勞工在台灣人數已經有 356510人。有越來越多的新朋友出現在我們身邊,我們對他們認識有多少?我們又如何接待他們?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帶著愛的圈圈走出愛的圈圈


樂生療養院院民被強制拆遷的隔一天,我在課堂上播放去年912日,台北市捷運局赴樂生院動工而引發衝突的影片,下課後,幾位大二的學生圍著我問了樂生院的近況,有位女同學說著說著就哭了起來。

我有點訝異,言談之間,並沒有特別強調院民遭遇的歷史傷痛與國家暴力,這位大二的學生似乎也沒參加過樂生保留運動,怎麼會對樂生院有這麼深的情感?

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

看電視能學法律?


法律,距離許多人的生活似乎很遙遠,即使你飽讀詩書,但當你看了精闢卻十分敖口的起訴書、判決書時,恐怕也會覺得是本難以下嚥的天書;就算,你不用讀判決書、起訴書,你也會許也會盡可能的避開法律,因為,能不上法庭就不要上法庭,能不遇到警察就別沒事瞎碰上。

可是,法律其實離我們很近。即使不想碰觸法律,但你的一舉一動,聽什麼音樂,唱什麼歌,綠燈可不可行,紅燈能不能闖過去,都和法律息息相關。

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

大學像城堡


這學期轉往中正大學任教,為了讓自己能更快進入嘉義的生活,除了到處走走,熟悉地理環境外,也和同事拜訪了幾個在地文史團隊、草根組織與獨立書店。
對於從小在高雄長大,在台北唸書、工作的我來說,居住在非都市,鄉村風貌的嘉義縣的確是個新的體驗,即使每週待在中正大學的時間只有幾天,但仍深刻感受到明顯的「城鄉差距」。

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十人畢旅


上週四回世新上課,醒宇及乃寧也來旁聽,下課後一起下樓,隨口醒宇班上去畢業旅行了嗎?
我原本是今年廣播四甲的導師,但落跑到中正,沒辦法和他們一起走完四年,心裡難免愧疚。大四了,對很多人來說,畢業旅行是重頭戲,不過,從大二開始,我就覺得廣播四甲要全班成行恐怕很難。
「去過了」,但醒宇說只有幾個人去。她當然指的是自己親朋好友那一掛的,「而且Capitan他們也回來了」,這當然指的是另一掛。

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感情用事


「感情用事」通常不是個太好的形容詞,當有人被認為作起事來「感情用事」時,通常意味著這個人不夠理性,甚至情緒化。不過,我們作一件事時,真的不需要「感情用事」?不用付出真感情?

理性的思考與判斷會讓我們作起事來更能慎思明辨,就如同「光」一樣,幫我們把問題與方向看得更清楚,但「情感」的作用就好像是「鹽」,在你感到無力時能夠補充需要的能量,做起事來也會很有「味道」。

如果我們對我們所作的事情沒有情感,或者沒辦法投入感情,很容易失去動力的來源,因為不僅沒有辦法在事情的價值及意義上感動自己,也就很難出現感動人的力量,產生更大共鳴,並且,作起事來有如形式主義,只是為作事而作事。

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我在地下電台的日子


您聽到「地下電台」這四個字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呢?「賣藥?」「激情的政治恐怖?」「違法?」的確,這是許多人對「地下電台」的印象,不過,在台灣的媒體史上,「地下電台」卻曾有不一樣的風貌。

1995年,雖然報禁早已解除,中、小功率電台也初步開放,不過,整體而言,廣電媒體仍掌握在執政者手中。包括老三台及合法廣播媒體,很少對權力者提出批判。當時,我是個碩士生,是「傳播學生鬥陣」的成員,我們一起在地下電台「寶島新聲—TNT」主持「鬥陣來喇叭」節目。


這是全台灣第一個針對媒體現象批判的常態性節目,會去主持的理由很簡單,新聞傳播教育告訴我們新聞/言論自由是民主的基礎、媒體要為弱勢者發聲。但當時黨政軍操控的媒體生態,這些理念,都是奢求。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改革,就從Kuso自己開始吧!


有人說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那,kuso呢?kuso也可以改變世界嗎?

Kuso(惡搞)有時是純粹創意的表達,或者,無厘頭式的搞笑,但,有時Kuso 也充滿著嚴肅性,透過惡搞與變造,嘲諷時事,表達對社會的不滿。Kuso可以是種顛覆與反思,反思自己和社會視為理想當然的「舊思想」。



雖然,Kuso有其嚴肅的一面,但真的能改變世界?尤其能改撼動鋪天蓋地的資本主義嗎?出身澳洲的文化研究學者Fiske 就曾為文指出,要對抗資本主義,並不一定都得上街頭革命,每個人的能力不同且有限,有時可以採取干擾策略,算是表達對資本主義不滿。

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媒體無政見


許多今年第一次能投票選總統的大學生,通常抱著興奮的心情投下神聖的一票,享受民主時代的主人權利,大部分的青年不是投馬就是挺謝,當然有些選擇投下廢票,無論如何,大多是依自己的意志作出了決定,只是,大學生基於什麼樣的理由而投票一直引起我的好奇。

選後一週,問了幾門課的同學同樣的問題:可否告訴我,你選擇謝長廷或馬英九的十個理由?但必須是基於過去的政績或未來的政見。

一開始學生們頓了一下,過一會勉強擠了幾個理由,但大多是「XXX很爛,所以投給OOO」,要不就是候選人的人格特質如何,卻很少有人能回答政策或政績的答案。其實不只大學生,我問了幾位挺藍或投謝的朋友同樣的問題,大多一樣說不出個所以然。

2008年2月9日 星期六

統計是權威?還是權力


過年前,幫商周寫了「統計數字--是事實,還是謊言」的推薦序,沒多久就出版了。這本書寫的淺寫易懂,連我這個對統計沒什麼能力與太多好感的人,都可以寫推薦序,實在是很神奇。這不是什麼統計學的教科書,而是一本認識統計潛在謬誤與權力的科普方法。

雖然,本書的作者,在用辭譴字上對社會運動似乎沒什麼好感,不過,對於幫助我們認識統計的迷思卻有不少的貢獻。下頭是這本書的推薦序,也推薦給大家。



$統計是權威?還是權力?$

人有個莫名其妙的習慣:相信權威。相信權威可以解決生活問題,相信權威可以提供生活的指引。也許你小時候就曾說過:「哼,你敢打我?我要告訴我巴比(爸爸)!」或者:「馬迷(媽媽),這個我不會,妳可不可以教我?」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