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媒體無政見


許多今年第一次能投票選總統的大學生,通常抱著興奮的心情投下神聖的一票,享受民主時代的主人權利,大部分的青年不是投馬就是挺謝,當然有些選擇投下廢票,無論如何,大多是依自己的意志作出了決定,只是,大學生基於什麼樣的理由而投票一直引起我的好奇。

選後一週,問了幾門課的同學同樣的問題:可否告訴我,你選擇謝長廷或馬英九的十個理由?但必須是基於過去的政績或未來的政見。

一開始學生們頓了一下,過一會勉強擠了幾個理由,但大多是「XXX很爛,所以投給OOO」,要不就是候選人的人格特質如何,卻很少有人能回答政策或政績的答案。其實不只大學生,我問了幾位挺藍或投謝的朋友同樣的問題,大多一樣說不出個所以然。


這似乎反應了許多人的投票理由,並非是「選賢與能」,或以候選人政策/政績作為主要考量,相反的,「防止討厭的人當選」,反而是許多人選擇的理由,這也說明了「棄保效應」、「含恨投票」、「含淚投票」的特殊選舉文化。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有人民真想了解候選人的政見後再投票,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除非他熟讀選舉公報,或上網找資料,在大眾媒體幾乎看不到完整的政見表達與政策討論,大眾媒體只剩下政黨或媒體的動員式叫囂。這種現象在選後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事實上,選後至今,許多媒體成了「馬迷」,馬英九成了「馬神」,不僅馬英九「平凡中見偉大」的形象隨著電波到處傳送,甚至還有電視台製作「馬英九前傳」歌 功頌德。媒體呈現馬英九及其家人平凡的一面無可厚非,但似乎忘了媒體的角色永遠是站在權力者的對立面,更重要的是,到底馬英九作出了什麼樣的競選承諾?政 策是否可行?政策間是否矛盾?如何協調?在媒體中一無所知。

媒體中的馬英九政見大多是「兩岸共同市場」的模糊印象,或是「拼經濟」選舉口號,但少有媒體分析、細究到底拼經濟如果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上,將可能會為台灣 帶來多少災難?!事實上,「拼經濟」和財富合理分配並沒有必然關係,有時還可能造成貧富差距,並且,發展主義式的「拼經濟」手段與目的,早已對台灣環境、 文化、稅制造成莫大的負面影響,那麼,到底馬英九式的拼經濟是否一樣會為台灣帶來同樣的災難?

台灣人天天受到政治影響,許多人以為投票便是政治參與,但事實上,即使我們有投票的權利,卻仍活在「媒體無政見/政策」的時空,說不定到馬英九卸任那一 天,恐怕還會有很多人不知道到底馬英九提出了什麼樣的政見,媒體一直讓我們處在「無知」的狀態,這是對民主最大的傷害!

0 意見: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