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公民新聞需要「批判」與「行動」


兩年前和Peopo的朋友聊到「公民新聞」定義時,提到了公民新聞批判性與行動性的重要,不過,有人感到疑惑:公 民新聞為什麼要「批判」?

社會上對「批判」的概念大多偏向批評或反對,不過,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反思與辯 證,公民新聞的批判性在於,從公民的角度透過報導反思自身處境與生活環境,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及影響生存種種結構性因素,進 而採取行動策略。

雖然,理想是如此,但,現實是困難的。


從這幾年「媒觀」及「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在幾所社區大學開設公民新聞課程 的經驗來看,來上課的學員大多 是為了學習影像技術,即使有些是想一圓成為媒體人的夢,但對於社區/公共議題並沒有太多興趣,當然,很難談到「批判」與「行動」。

會有這樣現象,除了在於修課目的偏向技術與功能導向,更大的原因在於,社區人未 必關心社區事。如果有,也大多把公民新聞當作社區報導或軟性新聞,視為主流新聞的補充,較少從結構或批判性的角度理解社會現象。有趣 的是,社區大學有時「去政治化」,有時又「高度政治化」,對於在地議題,很容易套上主流政治的藍綠框架,不是爭得面紅耳 赤,要不就是避之不談。

不過,對我們而言,不論是在社區大學進行的媒體識讀或公民新聞教育,其實都 只是「幌子」,更根本的目的在於期待學員透過識讀媒體及影音製作的培力,而能理解社會真實、獨立判斷,進而參與社會、採取 行動,這就是媒觀投力社區蹲點的重要意義。

於是,除了相關學理及實務操作,在課程上我們以地方新聞作為解讀文本,比 較主流媒體與自己親身經歷的差異;透過自己的老照片討論社會變遷,及其造成變遷的結構性因素,了解個人經驗和社會的關連;同時走訪議 題現場(如三鶯部落、土城彈藥庫),理解與探究議題,雖然有限,但卻是許多人的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課程設計無非是希望透過文本、影 片及集體分組討論的參與式學習方法,將個人經驗結合他者經驗;並且透過提問,反思社區環境乃至社會整體規劃缺失等結構性問題,以媒體 做為行動實踐,走出私領域,朝公民社會邁進。

幾年作中學下來,學員的作品除了純粹社區景物及活動紀錄,也觸及了地方議題的探 究與批判,更值得一提的是,媒觀在社大的學員也開始擔任社大課程的助教、講師,或者加入另類媒體行列。未來也希望得到更多社會力量的 支持,有機會成立社區影像工作隊,作更多具有批判性與行動性的報導,讓公民新聞成為公民力量的展現。

(2010年公民新聞論壇發言稿)

0 意見: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