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大學怎麼了?


幾年前大學總分十八分即可進大學的新聞,引起社會一片譁然,直呼高等教育素質直直下降,媒體也譏諷十八分就能考取大學的學生程度不佳,不過,今年更可能寫下「零分入大學」的紀錄。面對這種尷尬場面,有論者指出,廣設高中大學是個錯誤政策、這種教育制度會害慘學生。

不管是十八分或是零分錄取大學,問題並不都出於學生,只要是錄取名額及報考人數之間的關係是供大於求,這種情形就可能發生,該檢討的是背後的教育制度與思維,而不是考生本身。究竟,我們的大學到底怎麼了?


廣設大學是要改革過去聯考制度的沈痾,透過普及學生的受教權,讓大家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教育改革的另項作法則是「多元入學方案」,讓學生有機會按照自己的興趣學習多樣技能,透過推薦甄試等方式選擇合適的學校就讀。

雖然多元入學強調依學生興趣與專長就學,但重點仍以升學為依歸,即使不必再擠大學的「窄門」,但如何能進入「頂尖」、「卓越」的大學,卻成了新的門檻。為了能擠入理想的學校,推薦甄試時,應試考生提供了許許多多的獎狀與證書,英檢、鋼琴、體育、各種比賽獎狀、志願服務證書,洋洋灑灑好不熱鬧。然而,這種入學基礎的背後,卻透露考生家庭的階級差異,造成社會階級的再形擴大。並且,「多元」的能力成了新的考試科目,「多元」的價值與理想,最終仍匯流於以升學的一元目標。

更重要的是,以升學為導向的多元入學方案,同樣像過去聯考制度一樣,缺乏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規劃、自我管理的人格養成與能力培育,經歷高中三年的「多元」訓練,卻未必擁有自律與自知基礎的多元思考,對社會的多樣發展與關懷認識仍然有限,即使滿分進入大學,也未必真的就有多元視野、知識與胸襟,也未必會比低分的大學入學生有更清楚的生涯規劃。


進一步來看,滿足學習者的受教權未必真的是「廣設大學」的主要原因,新自由主義強調的解禁與自由競爭價值恐怕才是更重要推手。如同媒體產業與銀行開放的理由一樣,1980年代末期,台灣的國家發展政策深受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主張國家鬆手,產業自由競爭,而這正是造成台灣大學自由化、產業化,甚至商品化的關鍵因素,這種解禁與自由競爭更反應在降低大學設立門檻與自由化的高學費政策,前者造成大學品質參差不齊,而後者不僅加大公、私立大學家庭的貧富差距,同時也造成學生就學的負擔。


然而,教育未必適合自由競爭,他需要有更多的國家資源投入與整體配套規劃,並且將資源合理的分配給不同類型的大學,讓大學能夠多元地均衡發展,而非僅以辦學績效為基準,不成比例地投入少數特定大學,造成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現象。另一方面,教育普及是國家教育的必要義務,但若能只是廣設大學,而不重新檢討多元入學方案及高中教育的實質作法,以及協助台灣各大學具有多樣性的特色,那麼大學品質不僅無法提升,也無法提供大學生適切的資源與發展方向。

0 意見: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